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1 点击次数:94
气势恢宏的天安门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。城楼正中央悬挂的毛主席画像,静静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与成就;画像中传递的精神力量,始终指引着亿万中华儿女朝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。
1981年8月21日,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,明确而坚决地表示:
毛主席的画像永远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,这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选择!
很多人不知道,带领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毛泽东主席,并不是天安门城楼上唯一被悬挂画像的人物。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标建筑上,除了毛主席,还曾经展示过另外11位人物的肖像。
在天安门广场悬挂的11幅画像中,都有哪些人物?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,以至于能在天安门广场展示?本期节目将带您了解:天安门城楼上画像的更替历程。
【挂像“第一人”:袁世凯】
1912年2月12日,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压力下正式退位。紧接着,根据南北双方的和谈结果,袁世凯于2月15日被南京参议院推举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。到了1913年10月6日,袁世凯再次通过施压,让议会选举他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大总统。此后,他的画像被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,成为首位在天安门城楼上展示画像的人物。
袁世凯的复辟行为很快引发全国上下的强烈抵制。1915年12月25日,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脱离中央政府,起兵北上"讨伐袁世凯"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护国运动"。面对社会各界反对称帝的浪潮,袁世凯的皇帝梦只维持了83天,最终在1916年6月6日因病去世。
袁世凯死后,他的肖像并没有马上被取下,依然由掌控北京的北洋军阀挂在天安门城楼上。直到1928年6月,北洋政府最后一位掌权者张作霖离开北京,袁世凯的画像才被撤下。
【抱憾而终:孙中山】
袁世凯去世后,北京成了北洋军阀们争抢的香饽饽,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轮流登场,城头上的旗帜不断更换。由于北京城几次转手,袁世凯的画像曾一度被撤下,换上了孙中山的肖像。
1924年9月,第二次直奉大战打响。冯玉祥看准时机,趁着直系和奉系军阀在山海关打得难解难分,突然带兵杀进北京。到了10月23日,冯玉祥成功拿下北京城,把当时的民国大总统、直系军阀曹锟给关了起来。他还特意发电报给远在广东的孙中山,请他赶紧来北京,一起商量怎么让国家重新统一,再造共和。
孙中山了解到冯玉祥真心实意想和谈,便高兴地启程北上。要是这次谈判能成,国民革命军就不用大动干戈地北上打仗,中国也能和平统一。1925年2月,孙中山到北京参加谈判,老百姓们热情迎接他,他的画像很快就被挂在了天安门广场上。
可惜的是,1925年2月到3月间,国民党和北洋军阀的谈判陷入僵局,双方都不肯妥协,最终没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。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孙中山的病情突然加重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没过多久,在当年的3月12日,这位伟人因病离世,年仅59岁。
孙中山去世后,国民党和北洋军阀的谈判被迫中断。到了1926年,奉系军队打进北京城,城里原本挂着的孙中山画像也被撤了下来。
【庆祝抗战胜利:蒋介石】
1937年7月7日,日本挑起“卢沟桥事变”,大举入侵中国,很快攻占了北京。在占领期间,日本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挂出宣扬“东亚共荣”的侵略标语。
1945年9月2日,日本宣布彻底战败,正式签署了投降文件,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。同年,被日军占领了八年之久的北京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
二战期间,蒋介石作为盟军远东战区的最高指挥官,在国内获得了空前的威望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,天安门广场上曾经挂起过他的巨幅肖像。
蒋介石的画像挂上天安门广场后,他带着宋美龄来到现场,向民众发表了抗战胜利后的讲话。当时,他的画像旁边还摆着一块写着“天下为公”的牌子。
1946年6月26日,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,解放战争由此全面打响。到了1948年,由于连年战火和严重的通货膨胀,包括北京在内的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状况持续恶化。北平城内的市民们纷纷站出来,反对内战和饥饿。此时,天安门广场上挂着的蒋介石画像和“天下为公”的牌匾,显得格外讽刺。
1948年11月29日,平津战役打响,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围住了当时的北平。到了1949年1月31日,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,天安门城楼上挂着的蒋介石像也随之被取了下来。
【庆祝北平解放:最早悬挂毛主席画像】
1949年1月31日,随着北京实现和平解放,天安门城楼上原本挂着的蒋介石像被取了下来,换上了我们党的革命领袖画像。
很多人以为,毛主席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挂起来的。其实在这之前,他的画像就已经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了。1949年2月12日,正是农历元宵节那天,北京庆祝和平解放,毛主席的画像被高高挂在了天安门城楼的正中间。
在北京和平解放的庆典上,天安门城楼上挂的领袖像不止毛主席一人。当时和毛主席画像一起展示的,还有我党和解放军的其他重要领导人,包括朱德、周恩来、任弼时、刘少奇、聂荣臻、叶剑英以及林彪,他们的画像也一同悬挂在城楼上。
与毛主席画像并列悬挂的是朱德画像。1927年8月1日,朱德参与发动南昌起义,成为工农红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,被尊称为"红军之父"。起义后,朱德与毛主席一同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。抗日战争打响后,朱德出任八路军总司令;解放战争期间,他于1947年2月10日担任解放军总司令,与毛主席并肩指挥了众多重要战役。
与毛主席画像并列悬挂的是周恩来的画像。周恩来在1927年8月1日参与了南昌起义,在红军时期负责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,并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坚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主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与国民党进行谈判。解放战争期间,周恩来在1948年11月出任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,参与指挥解放战争,为三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与毛主席画像并列的第三幅是任弼时的画像。任弼时在红军时期曾多次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,1935年11月,他同贺龙一起带领红二、红六军团踏上长征之路,在长征中坚定支持毛主席的军事思想。抗日战争开始后,任弼时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和八路军政治部主任,负责八路军的政治工作。解放战争打响后,他跟随毛主席、周恩来在陕北指挥作战,多次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,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中的重要成员。
与毛主席画像并列悬挂的第四幅是刘少奇的画像。刘少奇年轻时参与并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五卅运动,积极推动工人和学生运动的发展。在红军时期,他在上海、东北、浙江等地进行秘密地下工作,随后跟随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。在遵义会议上,他坚定支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。解放战争开始后,他继续担任这些职务,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。
与毛主席画像并列悬挂的还有聂荣臻、叶剑英和林彪,他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举足轻重的军事领导人。
1949年1月31日,北京实现和平解放。之后,聂荣臻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区的司令,同时他还担任了北京市市长和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等多个重要职位。他主要负责北京的军事防御工作,并负责接收和整编傅作义的部队。
叶剑英和聂荣臻一样,在北平和平解放时负责接收城里的军营、工厂、学校等公共设施。之后,他还负责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,提升了北平的文化教育水平。
1948年11月29日,林彪带领第四野战军进入华北,投入平津战役。他们仅用了29个小时就成功拿下天津这座大城市,消灭了超过52万名国民党士兵。这一胜利对平津战役的成功和北平的和平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在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事变的时候,朱德的画像又一次和毛主席的画像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。除此之外,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军队将领的画像,都只在天安门城楼上挂过那么一次。
【唯一被悬挂过画像的外国人:斯大林】
1953年3月5日之前,苏联的头号人物斯大林因病去世,享年75岁。
斯大林不仅是苏联的核心领袖,也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关键推动者。在他执政期间,苏联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,多次向中国运送了大量军火和物资,给予了有力支持。特别是在1945年8月,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,为东北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,苏联立即成为全球首个认可新政权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。1950年2月14日,两国签订了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,随后苏联对新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支持。1950年10月19日,
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,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迅速组织了一支空军志愿队伍,专门负责保护中国东北到朝鲜的物资运输通道。这支队伍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,建立起深厚的战斗情谊。
1953年3月,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,中国共产党决定在3月9日这天悬挂他的画像,以此纪念这位无产阶级的斗士和中国人民的挚友。全国上下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,光是北京就有超过100万人参与。毛泽东主席亲自到苏联驻华大使馆,为斯大林敬献了花圈。由此,斯大林的画像成为唯一一个在天安门城楼上展示的外国领导人画像。
天安门城楼上领袖画像的更替,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。但唯有那些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的英杰,才能赢得人民永恒的怀念与敬仰。


